-
全钒液流电池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4-10-28
1971年日本科学家Ashimura和Miyake提出液流电池概念最,1974年NASA科学家L.H.Thaller以FeCl2和CrCl3作为正负极活性物质构建了全球第一款具有实际意义的液流电池模型。20世纪80年代初,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Skyllas-Kazacos教授提出了全钒液流电池体系并做了全面有效的研究工作,内容涉及电极反应动力学、电极材料、膜材料评价及改性、电解质溶液制备方法及双极板的开发等方面,为全钒液流电池科学及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日本住友电工、加拿大VRB、国内大连化物所等机构从20世纪90年代起相继开始进行产业化的研究。2006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10kW试验电堆,并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中国的全钒液流电池系统取得阶段性成功。此后,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